2018年10月,水利部印發《關于推動河長制從“有名”到“有實”的實施意見》,提出要聚焦管好“盆”和“水”,集中開展“清四亂”行動,系統治理河湖新老水問題,向河湖管理頑疾宣戰,推動河長制盡快從“有名”向“有實”轉變。

  一年時間過去了。近日,來自人民網、新華網、光明網等中央新聞網站的記者們奔赴湖南長沙、浙江紹興及福建莆田等地,報道河長制為江河湖泊生態治理帶來的新變化,為百姓帶來的獲得感,尋找美麗河湖建設的故事。

  地點:湖南瀏陽

  河長制擦亮瀏陽河碧綠底色

  每到傍晚,湖南省瀏陽市官橋鎮八角亭村村民彭向陽便約上三五好友,一起來到河長制主題廣場上,和著熱鬧的音樂節拍跳起廣場舞。不遠處,村里的釣魚愛好者三三兩兩坐在廣場岸邊,等著瀏陽河里的大魚上鉤。

  難以想象,一年前這里還是個廢棄采砂場,采砂、洗砂淘金等作業嚇跑了魚蝦,也攪亂了河水,清澈見底的河水變得渾濁不清,河岸水土流失嚴重,生態環境亦不復從前。

  2018年,傷痕累累的瀏陽河終于迎來蓬勃生機。官橋鎮政府以清理亂建、亂堆、亂占、亂采的“清四亂”行動為抓手,徹底關閉水域岸線上的砂石廠,年魚口砂場便是瀏陽市瀏陽河沿岸關停的第5個砂石廠之一。

  隨后,官橋鎮投入150萬元,打造瀏陽全市首個以“河長制”為主題的廣場,建設廊亭、游道等基礎設施,并進行綠化亮化工程,對瀏陽河河岸進行加固和生態修復,在宣傳“河長制”的同時,豐富周邊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。

官橋鎮河長制主題廣場邊的瀏陽河風景。 何萌攝

  瀏陽河,本是水深清澈的河流,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,工業污染與過度開發讓瀏陽河水質嚴重惡化。2017年,隨著河長制的全面推行,每條河流都有了“河長”,并提出“截污、提標、監管、調水”的流域治理思路,全面建立省、市、縣、鄉、村五級河長責任體系。

  思路清則方向明。湖南省長沙市水利局副書記、副局長孫沅介紹,2018年以來,湖南省長沙市加快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從“有名”向“有實”轉變,全面建立瀏陽河河長制組織體系,實現了由省到村五級全覆蓋,形成“河長牽頭、部門協作、分級管理、全民參與”的流域保護管理新模式;在治理大江大河的同時,堅持“大小共抓”,創新小微水體管護治理。

  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,瀏陽河整治交出了一張亮麗的成績單:2018年,瀏陽河1個國控、9個省控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100%,瀏陽河入湘江河口年度水質自2004年有歷史監測數據以來首次達到Ⅲ類標準,一些主要支流水質狀況實現全面好轉。

  地點:浙江新昌、浙江嵊州

  “美麗河湖”帶來“美麗經濟”

  今年夏天,位于新昌的黃澤江茹洪砩“一夜之間”成了網紅地,在抖音上,三天點贊數近百萬,轉發破11萬次。這場突如其來的爆紅,源自“無心插柳”,卻讓“柳樹成蔭”。

  “茹洪砩并非是新昌打造的旅游景區,而是新昌的一個景觀化水利工程改建項目。”新昌縣水利水電局河堤所所長黃炎介紹。

  2017年,隨著欽寸水庫建成蓄水,總投資2億多元的新昌黃澤江干流綜合治理工程也啟動建設,河道全長8.4公里。工程新建或改造了20年一遇防洪標準堤防10.84公里,新建或改造堰壩4座,新建綠道11.23公里,修復灘林、灘地9萬多平方米。

  “茹洪砩改建過程中,我們對鋼筋混泥土的外立面進行了處理,做了鵝卵石貼面,這樣更貼近大自然。”黃炎說。

  爆火后的茹洪砩,成了遠近聞名新的網紅打卡地,每當節假日,遠道而來的游客紛至沓來,日均游客突破萬人,由此帶動了周邊群眾的“旅游經濟”。周邊村子依托旅游溢出效應,建起了停車場,不少村民做起了餐飲、游船、玩具等旅游周邊配套服務。

  如果說茹洪砩是無心插柳的“網紅地”,那么在嵊州的“詩畫剡溪”,則再現了唐詩之路。

嵊州對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村落、建筑進行重點修繕保護。 張麗瑋攝

  “以前,這里釣上來的魚有股柴油味。現在,整治之后,魚的滋味美著咧!”今年77歲的嵊州市嶀浦村村民王幼走感慨道。

  曾經,嶀浦村附近的挖砂場、制磚廠等工廠對水環境造成嚴重污染,隨著嵊州境內曹娥江河道的整治,工廠相繼被關停整治,取而代之的是謝靈運故居、石床垂釣、大康精舍、浦廟等遺跡展示,再現了謝公亭和謝靈運詩歌廣傳楹聯、巖刻,成為剡溪佳境。

  工程實施過程中,嵊州做好唐詩文化元素滲透。緊密結合小城鎮綜合整治、美麗鄉村建設、歷史傳統文化村落保護等重點工作,對沿線建筑風格進行控制,在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城鎮外立面改造、公益廣告墻繪等方面植入唐詩文化元素,建設了亭臺樓閣、石橋池塘等景觀,形成了三界鎮嵎浦村、仙巖鎮王樹村和強口村等一批樣板村。

  浙江省嵊州市高新區嶀浦村掛職副書記楊炎明介紹,通過河湖治理,嵊州在山水風光、歷史文化等方面深入挖掘,依托剡溪山水人文資源,憑借綠色基底的整體打造,完成了“唐詩之路”文化的整合串聯。

  地點:福建莆田

  繪出“人水和諧”畫卷

  “截斷蘭溪水,張開萬頃湖。山峰成島嶼,樵子變船夫。”在詩人郭沫若的眼里,東圳水庫將福建莆田的母親河木蘭溪攔腰截斷,庫區水綿延曲折,與兩岸蜿蜒的山巒“繾綣”,山水交融延伸向莆田的城中,異常壯美。

  這座橫亙在木蘭溪流域的水庫,成為了莆田的“大水缸”。據介紹,東圳水庫為莆田的150多萬人提供生活用水,占莆田總人口的50%。

  轉眼近60年過去了,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運行,水庫水體出現富營養化,總磷、總氮、鐵、錳超標的水質安全問題。

  存在隱患的水利就可能變成“水害”。為了守住“大水缸”,莆田實施了六大工程,構筑起四道“防線”。

  據莆田市水利局工作人員黃地培介紹,東圳水庫筑起的第一道防線是生態保護防線,第二道防線是生態治理防線,第三道防線是“生態修復”防線;第四道防線是“生態立法”防線。

  如今,東圳水庫的水質指標由原來的Ⅲ類水提升至Ⅱ類水,水庫大壩經歷過多次臺風高水位的考驗仍“固若金湯”。

泛舟莆田綬溪,如人在畫中游。 林曉麗攝

  同樣在木蘭溪流域,木蘭溪的最大支流——延壽溪從城市中心穿流而過,宛若一條“披綠”的“綬帶”,這條“綬帶”被稱為“綬溪”。沿著綬溪兩側,可見樹木花草宜人、田園古厝兼具、水巷亭臺相宜……共同構成了約60平方公里的城市“綠心”。

  曾經的綬溪河道的水系萎縮、排洪不暢,水質污染、環境惡化,昔日莆田“十年九澇”,地處低洼地的城市綠心也常常未能幸免。得益于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,城市綠心遠離洪水侵害,如今得以保持著以農耕為主的鄉村原生狀態。

  在城市“綠心”中,有近半的面積被用于打造莆田最大的沿溪濱海公園——綬溪公園,城市的核心地段成為市民們的親水之地。

  在公園中的一處駁岸,停靠著幾只游船,溪水悠悠蕩蕩,拍打著駁岸的石塊。這樣的場景在綬溪公園隨處可見,可以說,構建“人水和諧共處”的畫卷,是莆田城市綠心開發過程中堅守的理念。

  綬溪公園對園中原有的2000畝成片的荔枝林進行保護,融入公園綠道、親水平臺,河道與兩岸的百年荔枝林相映成趣,重現頗具莆田特色的“荔林水鄉”樣貌。

  與此同時,綬溪公園也注重守文脈、拓文脈,保護園區內北宋古橋和大量古民居的原貌,同時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。

  “綬溪公園在規劃開發的過程中不搞大拆大建,而是將老房子保留起來,守住莆田的文脈,同時也在文脈上做文章。”莆田市園林管理局負責人許建泉表示,綬溪公園將突出“城市公園+”的思路,打造“公園+文化”“公園+旅游”“公園+非遺”的復合型城市公園。

  如今,每天來到綬溪公園休閑娛樂的市民絡繹不絕,日均人流量近萬,今年“十一”黃金周期間,總的人流更是達到23萬,綬溪公園成了莆田城區的后花園。


2019-10-25

?人民網:"2019行走黃河”之龍羊峽水電站篇:這里有群"光伏羊"

人民網:【美麗河湖】河長制從“有名”到“有實” 繪就“美麗河湖”錦繡畫卷

添加時間:

?太湖流域多管齊下治理水環境 聯動聯治水更凈
欧美一流高清黄片免费看|夜夜夜夜曰天天天天拍|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|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|91亚洲精品福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