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沙調控體系初步建立,減少黃河泥沙淤積
大河萬里浪淘沙(大江大河·黃河②)
本報記者 王 浩
圖為游客在小浪底庫區觀看水庫下泄排沙的景觀。苗秋鬧攝(新華社發)
核心閱讀
“黃河斗水,泥居其七。”黃河水少沙多、水沙關系不協調,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。
多年來,黃河治理持續推進調水調沙,通過水利工程調節,初步形成了“攔、調、排、放、挖”的綜合處理利用泥沙體系。
在黃河流經的最后一個峽口處,小浪底水利樞紐攬山抱水,攔河大壩巍峨高聳。遠處,青峰影影綽綽,平穩回蓄的水庫煙波浩渺。
不久前,這里還是另一幅景象:滔滔濁流從孔閘噴薄而出,巨浪激蕩,水聲如雷。從今年6月21日到8月12日,小浪底實現歷時最長的泄洪排沙,出庫沙量約4.7億噸,排沙比高達325%,均為歷史最高紀錄。
黃河難治,根在泥沙。水沙調控,是治理黃河的“牛鼻子”。截至目前,“攔、調、排、放、挖”綜合處理黃河泥沙方略基本達成共識,累計減少入黃泥沙近300億噸,減少下游河道淤積112億噸。近20年來,隨著中上游水土保持的持續推進和調水調沙的實踐運用,下游河道約30億噸泥沙被沖刷入海。
黃河水量為長江的1/20,含沙量卻是長江的4倍
“黃河斗水,泥居其七。”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,多年平均年輸沙量達16億噸,平均每立方米水中含35公斤左右泥沙。黃河水量為長江的1/20,含沙量卻是長江的4倍。
泥沙大多來自黃土高原。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旱災害防御局局長魏向陽介紹,甘肅蘭州以上河段提供了近六成的來水,而從上中游的分界點——內蒙古河口鎮,到河南三門峽河段,河水裹沙挾泥奔騰,九成泥沙來自于此,這導致了下游水少沙多。
“流域內降雨集中,幾場暴雨,洪水就能貢獻大部分泥沙。”魏向陽說。據悉,黃河來沙主要集中在汛期,7—9月干流沙量占全年沙量的80%左右,而支流接近100%。
不協調的水沙關系,導致黃河“善淤”“善徙”,歷史上曾造成不少災害,也為治理帶來諸多挑戰。在河南開封,黃河比城市地平面高出10米左右,大堤夾護著黃河“從頭頂穿過”,形成了獨特的“地上懸河”。據統計,在黃河中下游的分界點桃花峪以下近800公里河道中,大部分是“地上河”。
“泥沙俱下的黃河進入下游地區,地勢平緩,流速減慢,泥沙沉積加快。每年淤積約4億噸,下游河床以平均每年10厘米左右的速度抬升,對沿黃地區安全造成巨大威脅。”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樞紐管理中心水量調度處處長劉樹君介紹。
泥沙淤積,讓黃河防汛難上加難。“水往低處流,隨著河床抬升,主流來回擺動,形成‘橫河’‘斜河’,直接沖擊堤壩,大大提升了洪澇災害的危險系數。”魏向陽說,“此外,黃河水資源本就寶貴,泥沙淤積也造成了河道萎縮,擠占水流空間,下游主河槽最小過流能力一度只有1800立方米每秒。”
開展水沙調控,下游河道累計沖刷泥沙約30億噸
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“牛鼻子”,完善水沙調控機制,是讓黃河長治久安的重要舉措。魏向陽說,通過水利工程調節,可以改變“水少沙多,水沙時空分布不均衡,易于造成河道淤積”的自然狀態,最大限度地把泥沙輸送入海。以水暢其流,疏通黃河經脈。
如何讓水沙關系協調?這是黃河治理面臨的獨特難題,更是一道世界級的難題。
曾經,有人提出引來漢江水沖刷黃河水,這不僅工程難度過大,效果也難以預估,不太現實。有人提出“灘區放淤”,但黃河灘區尚有百萬人口,如何保障他們的生活?
2001年,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,可控制來水量的近90%、來沙量的近100%。這座位于黃河流域“咽喉”的大水庫,為水沙調控工作提供了新思路,增加了“底氣”。
“小浪底水庫專門設計了75.5億立方米的淤沙庫容,用來攔蓄泥沙,按照設計時的淤沙速度,可攔沙運用20年。這不僅減緩了下游河道的抬升速度,還為泥沙治理爭取了寶貴時間。”劉樹君說,“近些年,上游來沙量減少,水庫不斷泄洪排淤,截至2019年汛前,累計淤積泥沙約33.5億立方米,不足設計庫容的一半。”
水庫群如何排沙?“簡單來說,就是用水沖沙。在保證下游河道安全的情況下,根據來水情況,水庫泄洪排沙,塑造大流量長歷時的泄流過程,利用流速將盡可能多的泥沙排進大海。”劉樹君說,關鍵要找到臨界點,把握好下泄流量。
水沙調控沒有成熟經驗可以借鑒,唯有在試驗中不斷探索。2002年,黃河首次開展調水調沙試驗,成功使6600萬噸泥沙入海。2003年,小浪底、陸渾、故縣水庫水沙聯合調度,合力沖刷。2004年,調水調沙試驗“朋友圈”新加入了萬家寨、三門峽水庫。
水沙調控技術不斷升級。“如果有慢鏡頭,你可以看到奇妙的水沙運動:渾濁水流會潛入清水下方,沿庫底向前涌動,水庫表面波瀾不驚,水下暗流涌動。若此時打開閘門泄水,排沙效果顯著,這就是異重流排沙。”黃河水利水電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張建生介紹。此外,2018年和2019年利用來水豐沛的情況,小浪底水庫嘗試了降水位泄洪排沙運用方式,出庫泥沙約10億噸。
水沙調控效果顯著。據悉,水沙調控開展了3次試驗和18次生產運行,下游河道累計沖刷泥沙約30億噸,最小平灘流量提高到4300立方米每秒,“二級懸河”的不利態勢得到緩解。
治理水土流失,從源頭減沙,并完善水庫聯合調度
水沙調控工作絲毫不能松懈。“水沙調控體系尚不完善,突出表現在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后續動力不足,水庫群還未完全形成合力,干支流水庫多頭管理,缺乏統一調度。”魏向陽介紹,“以水利工程為基礎,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,實施水土保持、生態保護,實現水沙協調,確保黃河安瀾。”
為小浪底添“幫手”,壯大水庫調度群。優化龍羊峽、劉家峽、三門峽、小浪底水庫的調度,通過接續蓄水、泄水,提高小浪底水庫入庫水量和流速。加快建設古賢水利樞紐工程,進一步完善水沙調控工程體系。“此外,在提高水沙情監測預報能力、推進洪水泥沙資源化利用上還有很多文章可做。”魏向陽說。
保持水土,從源頭減沙。造林10萬多平方千米,人工種草2萬多平方千米,建設淤地壩5.9萬座……一系列舉措讓黃土高原近一半水土流失面積得到初步治理,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減少入黃泥沙4.35億噸。
黃河水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介紹,接下來將繼續加強對水土資源的保護,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。
魏向陽介紹,“攔、調、排、放、挖”的綜合處理黃河泥沙方略基本達成共識,水沙調控體系初步建立,在防洪減淤上發揮了重要作用,古賢水庫等骨干樞紐建成后,將逐步完善黃河水沙調控體系,今后將在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作出重要貢獻。
2019-11-07
人民日報:水沙調控體系初步建立,減少黃河泥沙淤積 大河萬里浪淘沙(大江大河·黃河②)
添加時間:
- 2020-03-27 江蘇省強化水利重點工程施工揚塵防治監督管理
- 2020-01-09 人民日報: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通水 220萬人將告別“十年九旱”
- 2020-01-09 海河水利委員會廉政辦組織廉政文化建設示范單位考評工作
- 2020-01-09 松遼流域5條跨省江河水量調度工作取得新進展
- 2019-12-18 南水北調中線通水五周年向天津供水45億立方米
- 2019-12-18 天津市全面實行“雙總河(湖)長”
- 2019-12-11 河南省水利廳雙重預防體系建設推進會在白龜山水庫管理局召開
- 2019-12-10 從嚴管理水土資源 獨流減河河口區域正式實施封閉式管理
- 2019-12-10 水利部積極宣貫節水型高校標準
- 2019-12-05 黃河水利委員會研究《“智慧黃河”實施方案》
- 2019-12-04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北延應急工程開工
- 2019-12-04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近5年受益人口超5859萬
- 2019-12-02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北延應急供水工程開工
- 2019-12-02 央廣網:節水出新招!山東省威海市針對重點用水戶推行水務經理管理制度
- 2019-11-07 人民日報:水沙調控體系初步建立,減少黃河泥沙淤積 大河萬里浪淘沙(大江大河·黃河②)
- 2019-11-06 中國水利報:禮贊中國水利70年 水美中國 景惠民生 水利風景區扮靚母親河——黃河流域水利風景區促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創新實踐
- 2019-11-05 人民日報海外版:為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提供堅實屏障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實現大江截流
- 2019-11-05 新華社: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成功實現大江截流
- 2019-11-01 中國財經報:高校節水大有可為
- 2019-11-01 黃河水利委員會9家水管單位通過國家級水管單位考核驗收
- 2019-10-31 農民日報: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成功實現大江截流
- 2019-10-31 湖北省水利廳組織召開引徐濟安飲水工程推進會
- 2019-10-30 轉載:第二屆進博會籌備最后沖刺!李強今天實地檢查,要求踢好“臨門一腳”
- 2019-10-29 科技日報:規模以上河湖“四亂” 將在2019年底前基本消除
- 2019-10-29 人民網:"2019行走黃河”之龍羊峽水電站篇:這里有群"光伏羊"
- 2019-10-25 人民網:【美麗河湖】河長制從“有名”到“有實” 繪就“美麗河湖”錦繡畫卷
- 2019-10-24 太湖流域多管齊下治理水環境 聯動聯治水更凈
- 2019-10-24 重視治理保護,統一水量調度,實現連續20年不斷流 九曲黃河千重浪
- 2019-10-23 湖北省農村飲水安全工作推進會在武漢市新洲區召開
- 2019-10-22 新華社:水利部將全面加強江河流域水資源管理